一、引言
教育界有一幅頗為經典的漫畫,描述「教」與「學」關係:明華對志民說「我教小狗吹口哨」,志明湊近小狗身旁,但沒聽到小狗吹口哨,明華說「我說我教小狗吹口哨,並沒有說小狗學會了」。從學習成果來看,雖然老師費盡心力教學,如果學生最後沒有學會,這樣的教學不能稱為「有效的教學」。
二、國內外趨勢
1990 年代學生學習成果評量在美國已被公認為最有效、最具體的教學績效評量方案。聯邦政府要求各區認證評鑑機構,加強運用各校提供之評鑑結果,作為重要認證指標。 1999 年 29 個國家在義大利波隆納大學簽署的「波隆納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宣示到了 2010 年時,各國大學都要根據學生學習成效來決定是否承認其所頒授的學位。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自 2011 年起對各大學系所的評鑑,將著重「學生學習成效」(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的評鑑,包括 (1) 各校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 (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2) 施以何種課程以培養核心能力 (3) 建立哪些評量機制,檢視畢業生核心能力的達成 (4) 對於未達成核心能力者將如何協助等。
三、學習成果導向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指引教師的課程規劃,首先訂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預期學生修完課後應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Why),其次評估學生的初始狀態 (Whom),兩者之間的落差有賴教學活動 (包括課程與教學 What & How) 來達成,教學結束後,評估學生是否達成當初設定的目標 (Whether or not),以及達到多少 (How much)。如果沒有達成,可能是目標訂得太高或太抽象、高估了學生的起點行為、課程設計不妥、教法不當、評量方式未與教學目標對應所致。學習成果導向的教學模式採取倒序設計 (backward design),即以課程結束時希望學生學到的核心能力或成果為起點,往回推,設計相對應的教學活動與評量方式。
四、系所課程規劃及教師課程設計
學習成果導向的教學模式適用於系所的課程規劃及教師撰寫每門課的課程大綱。目前本校各系所均已建置完成課程地圖、訂定核心能力以及每門課達到哪些核心能力等,但是評量機制尚待建立,以檢視畢業生是否具備設定的核心能力。教師的課程大都已經包括:為什麼要修這門課 (這門課在系上課程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預計要培養的核心能力或教學目標、學生修這門課需要的基礎知識、安排哪些教材、採取哪些教法,以培養核心能力,至於如何從學習成果,評量學生達到多少教學目標與核心能力則有待建立。
五、學習成果導向的評量
以下試以筆者在教育學程開授的「教育社會學」為例,說明學習成果導向的評量,以評估學生達到多少預先設定的核心能力。該門課程設定達成三項核心能力:專業知識、溝通表達、團隊合作。筆者評量學生表現時,分成他評與自評兩部分。
(一) 教師或同儕的他評
1. 專業知識:採 Open book exam,包括兩部份,評分約略分成 3 至 4 級。(1)學生自己出題,自己回答:旨在了解學生融會貫通及提出問題的能力(2)在課堂上討論過的論文之上,提供更新的英文論文,請其比較 (compare) 與對比(contrast);旨在了解學生分析及統整的能力
2. 溝通表達:包括撰寫學術報告及口頭表達兩部份(1)個人書面報告(2)小組口頭報告均以鳳頭 (開頭是否像鳳凰的頭吸引人)、豬肚 (中間是否像豬的肚子充實飽滿)、豹尾 (結尾是否像豹尾般簡短有力) 的指標評分,約略分成 3 至 4 級。
3. 團隊合作(1)同儕互評:同組成員匿名評估每位組員的參與度及貢獻度,以避免搭便車者 (free rider),分成 1-10 級,6 級以下者請說明原因,作為教師增減個人成績之參考。(2)教師評量:從小組報告的架構及邏輯性,看組員是否分工且合作,評分約略分成 3 至 4 級。
(二) 學生自評:
請學生匿名評估自己在三項核心能力的學習成果,題目如下:
1. 專業知識(1) 我能掌握這門課重要內容與概念(2) 這門課幫助我發現問題的能力
2. 溝通表達(1) 修完這門課後,我比較有膽量在公開場合作報告(2) 這門課幫助我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使他人聽懂
3. 團隊合作(1) 參與小組合作後,我更知道如何善盡自己的職責(2) 我學會小組報告時與組員既分工又合作
六、結語
學習成果導向的評量在北美及歐盟已成趨勢,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自 2011 年起對各大學系所的評鑑,將著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鑑,尤其強調 (1) 各校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 (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2) 施以何種課程以培養核心能力 (3) 建立哪些評量機制,檢視畢業生核心能力的達成 (4) 對於未達成核心能力者將如何協助等,因此各系所及教師宜及早規劃,未雨綢繆。目前本校在系所及教師層級已經完成課程地圖的建置、核心能力的訂定,以及課程與核心能力的對應,但系所如何檢視畢業生達成多少核心能力,以及教師如何檢視學生修完課後達成多少核心能力均有待建立。本文從教師層次提出個人淺見及作法,希望能拋磚引玉,期待各系所教師大家一起來思考。
參考資料彭森明 (2010)。大學校院如何推展學生學習成果評量。評鑑雙月刊,24,28-34。劉維琪 (2009)。迎接以 SLO 為中心的評鑑新時代。評鑑雙月刊,20, 6-7。劉維琪 (2009)。對校務評鑑的四個期待。評鑑雙月刊,21,6-7。劉維琪 (2010)。評鑑中心的轉型與期許─2010新年新希望。評鑑雙月刊,23,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