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旨在充分发挥我省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文件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一流专业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和特色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建设,到2020年,建设6所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20所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质高职院校,打造山东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品牌,提升全省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悉尼协议》是由西方多个发达国家的各类工程教育学会共同签署的国际工程教育资格互认协议,《悉尼协议》并不是标准,只是该协议成员国相互之间的学历认可约定,来达到人才培养的“实质等效”,促进工程类人才的全球化流动的目的,协议从培养目标、学生发展、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支持条件、持续改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框架和标准,为高校的专业建设指明了导向标。
《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中的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推进智能校园建设;开发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鼓励一流专业的课程与发达国家互通互认;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造、尊重学生的校园氛围和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等在《悉尼协议》中都有明确的要求或界定,如下表:
序号 | 通知 | 协议 |
1 | 体制机制创新。 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 | 持续改进 (1)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师质量反馈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2)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由高职教育系统以外的有关各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3)专业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
2 | 一流专业建设。 加强专业(群)建设,聚焦专业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建立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 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该与实际职业相吻合,应该包含与专业相关工作需要的能力以及核心知识。同时培养目标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2)培养目标应提供相应材料证明专业课程能够支撑教育目标的达成,包括毕业生在毕业一段时间后对核心课程的评价;同时应论证课程目标中提升的能力知识是否是培养目标中职业所需的能力知识。 (3)需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包括学生和社会对培养目标达成的反馈;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学生、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应对学生专业认同进行跟进评价。 学生发展 (1)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行程性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毕业要求:(略) 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2)包含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3)包含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有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4)包含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与行业专家参与。(5)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师资队伍:(略) |
3 |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 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与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2)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至少50%师资须具备二年以上业界经验或乙级技术士以上或相当的相关证照资格。(3)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高职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4)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5)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
4 | 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 推动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公共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载体,提高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教师技术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利用院校资源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社区教育,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 | |
5 |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推进智能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 支持条件 (1)设备及空间:专业的教学相关软硬体设备、设施及空间。(2)行政支援与经费:学校及专业的行政支援与经费。 师资队伍 (5)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
6 | 国际合作与交流。 引进与利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鼓励一流专业的课程与发达国家互通互认。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扩大师生双向交流规模。 | 《悉尼协议》签订与2001年,是国际学历互认的权威协议之一,该协议主要是针对国际上学期为3年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学历资格的互认。该协议是由西方多个发达国家的各类工程教育学会共同签署的国际工程教育资格互认协议,《悉尼协议》并不是标准,只是该协议成员国相互之间的学历认可约定,来达到人才培养的“实质等效”,促进工程类人才的全球化流动的目的。 课程体系:略 |
7 | 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 树立先进质量理念,提升质量管理成效。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 | 持续改进 (1)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师质量反馈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2)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由高职教育系统以外的有关各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3)专业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
8 | 特色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造、尊重学生的校园氛围和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凝练学校特色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发扬工匠精神,打造品牌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 | 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2)包含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3)包含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有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4)包含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与行业专家参与。(5)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
综合而言,山东省优质高校创建正是要走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这是“后示范”、“后骨干”、“后名校”时期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悉尼协议》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